热敏打印纸发展历程和特点
发布日期:2025-04-25 浏览次数:

热敏打印纸发展历程


上世纪30年代,采用热敏记录方式的蜡型热敏打印纸先在心电图中得到应用。


40年代,美国发展了以红外线作热源,将原始图象变成热图象的热敏复写法。


50年代,美国3M公司发明金属化合物系的热敏打印纸。


60年代,NCR公司发明采用无色染料和酚化合物反应的热敏打印纸,也是目前应用较广的热敏记录方式。


70~80年代,热敏打印纸在通讯传真方面的应用飞速发展,年产量迅速增长,技术也得到长足进步,记录速度从适用于G1机到目前的G4机。


90年代以后,热敏传真纸受到普通纸传真机逐渐普及的影响,热敏传真纸的产量出现下降。但热敏打印纸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发展依然迅速。

2019102435026981.jpg


热敏打印纸的特点


使用方便,适用于各种热敏记录装置;热敏记录仪本身价格便宜,简单小巧,几乎无需维护,且记录噪音低;记录迅速,文字图案清晰;记录图案文字保存期较短,通常只有一年;价格较普通纸高。


热敏纸的基本结构


热敏打印纸发展历程和特点


热敏打印纸原纸的特点和要求


质量稳定,少外观纸病;平滑度高;匀度好,厚度适中;孔隙度小,无针孔,透气度适中;干强度高,有一定的湿强度;施胶度高;白度高等。


预涂层的组成和作用


由颜料、胶粘剂和助剂组成;其作用主要有:提高纸面平滑度;使发热元件与纸面热敏涂层接触更紧密;有利于显色反应;提高清晰度;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;使热敏涂层受热集中,显色更充分。


热敏涂层的组成和显色机理


由发色剂(无色染料)、显色剂(固体有机酸)、增感剂、润滑剂、颜料、胶粘剂及其他相关助剂组成。当发热元件施加一定的热能于热敏涂层上,涂层的组分将熔融并发生化学反应,从而显示出颜色。


热敏无色染料、显色剂、增感剂


热敏无色染料本身为无色或浅色的有机化合物,遇热后与显色剂反应而显色。目前以具有内酯环结构的荧烷类化合物应用较为广泛,当其接触酸性物质(显色剂)时,其内酯环开裂而生产具有相应颜色的化合物;


显色剂一般为固体有机酸性物质,通常为酚类化合物。显色剂作为质子给与体与无色染料作用而显色。目前使用较多的显色剂有双酚A(BPA)、羧基苯甲酸酯(POB)、双酚S(BPS)等;


增感剂通常为中性有机化合物,其作用是促进无色染料与显色剂的反应,提高显色的感度、深度和耐久性等性能。增感剂通常本身熔点较低,无升华;熔点范围内粘度较低,与无色染料和显色剂有较好的相容性。


热敏打印纸的质量控制点


显色深度和清晰度、显色灵敏度(感度)、显色耐久性(保存性)、白度、平滑度、热敏记录的运行适性、厚度、表面强度(印刷型)、外观纸病。

返回
列表